根据正史的记载,在魏国的高层中,最早意识到孟达可能叛乱的,是司马懿。这个并不是因为司马懿有异常高的智慧,而是由于当时的行政区划以及他所担任的职务。孟达所辖的新城郡隶属于荆州,而司马懿正是魏国在荆州地区的最高军事指挥官。因此,当诸葛亮将孟达叛乱的消息透露出来后,司马懿立刻成为了应对这场危机的核心人物。
司马懿在得知消息后,迅速向魏明帝曹叡报告此事,并且写信给孟达,希望通过安抚的方式来消除其叛乱的念头。孟达收到信后,心里产生了犹豫。他一开始并不坚定要背叛魏国,而是希望通过叛乱的威胁,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权力与利益。即使诸葛亮的态度看起来十分诚恳,孟达依然抱着试探的心态,继续等待合适的时机。
孟达是否担心魏国的军队会采取强硬措施来镇压他呢?事实上,这正是这一策略的巧妙之处。在当时的局势下,如果新城郡发生叛乱,魏国荆州的主力部队必然会首当其冲地进行镇压,而这些部队的指挥权正掌握在司马懿手中。然而,由于曹丕当时对襄樊的防务进行过拆解,司马懿无法直接在汉水一线指挥,只能驻扎在宛城。宛城与新城郡之间的直线距离超过了1200里,如果司马懿要调动大军来平乱,起码需要派遣数万兵力。
展开剩余79%然而,司马懿并不能单独决定如此大规模的调动,这样的行动必须得到曹叡的批准。考虑到整个调动过程需要时间,司马懿首先需要从宛城核实叛乱的情况,然后将情况报告至远在洛阳的曹叡,等待批准后再带兵前行。整个过程至少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这无疑给了孟达足够的时间来考虑是否继续叛乱。
然而,孟达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司马懿和诸葛亮都很清楚这一时间差。几乎在同时,司马懿便向曹叡请求出兵,尽管曹叡一开始并不相信孟达会叛乱,但最终在司马懿的劝说下,同意了出兵的请求。这一决策的核心逻辑并不复杂:如果孟达没有反叛,司马懿就可以前往新城解除孟达的职务,将这颗定时炸弹消除在萌芽状态;如果孟达真叛乱,司马懿也能迅速平定叛乱。
获得出兵许可后,司马懿以出乎意料的速度集结了精锐部队,仅用八天时间就完成了从宛城到新城的1200里长途跋涉。当司马懿率领大军突然出现在新城时,孟达震惊不已。他根本没有预料到司马懿会如此迅速地赶到。此时,投降已不再可能,孟达只能选择抵抗,准备凭借城防阻挡司马懿,同时期待诸葛亮的援兵。
于是,新城之战爆发了。战斗过程中,出现了一种非常特殊的局面。为了保住新城,蜀汉和东吴两国都派出了援兵。东吴派兵的原因很简单:新城郡位于汉水上游,如果东吴控制了新城,就能顺流而下进逼襄樊,减轻其攻占襄樊的压力。这样一来,东吴驻扎在荆州的军队也卷入了这场战斗。
与此同时,由于东吴主力被拖住,蜀汉在东线对东吴的防御压力明显减轻,东吴则无法再像过去一样成功实施“白衣渡江”的战术。经过一番精密布局,诸葛亮成功将东吴在荆州、扬州、交州的主力部队,以及魏国的扬州、荆州兵团都拖住了,而蜀汉则仅派出少量援兵象征性地支援孟达,主力基本未动。诸葛亮的战略布局显然并未就此结束。
新城之战后,诸葛亮使出了他的第四招,这一招针对的正是魏国关中的兵力。魏国关中的主帅曹真曾是一位战略眼光独到的名将,他的军队随时可以支援蜀汉的进攻,特别是当诸葛亮决定北伐时,魏国的关中兵团随时能够赶到。然而,诸葛亮必须设法使关中的大部分兵力无法及时调动,特别是在他准备进攻凉州的时候。
于是,诸葛亮巧妙地运用了声东击西之计,派遣赵云率领一支军队从东边的斜谷通道出发,假装准备进攻关中。这一策略很快引起了魏国关中兵团的注意,曹真也亲自率领主力前往斜谷迎战,成功地牵制了魏国关中的大部分兵力。
随着赵云成功吸引了魏军的注意,诸葛亮的战略布局也达到了最终目的。他亲率蜀汉的主力,从西线通道出发,直逼祁山。当他到达祁山时,历史上令人震惊的事情发生了——陇右地区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竟然不战而降。
这一消息迅速传开,整个天下为之震动。这一系列战略部署展现了诸葛亮深不可测的智谋和对整个局势的精准掌控。
发布于:天津市合法的股票配资平台,摩根证券,股票配资在线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