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这个条文跟《宋本》的同条出入比较大。宋本》的条文:“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如果比较一下,你明显能看出来,《宋本》的条文是对《康平本》条文的一种修正,一种润色。比如《康平本》里边“如此者”,就有点没什么意义,反倒不如《宋本》的把“亡津液”又加了一个“亡血”,从道理上很直观,相对全面一点。“阴阳自和者必自愈”,语言也比较流畅,明显地看是经过润色以后经过修改的。这应该是王叔和二次整理《伤寒论》的一个证据。这个条文在《康平本》里是降一字格的条文。
下面我们解读一下:
“凡病”在这个地方是一种泛论,它泛指一切疾病而言。古人写东西比较简一些,那也不能说是所有的疾病全都概括在里面,就是说在大多数情况下,也不管你是得的是表证,还是里证,还是半表半里证,如果用土办法治疗,或者用汗法治疗,或者用泻下法治疗,这些方法大家看,没有补虚的办法,全都是攻法。凡是这样的攻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如果用之得当可以愈病,用之不当就能伤人。如果进一步说的话,就算是你用之得当,比如这个人是个调胃承气汤证,给他调胃承气汤往往吃上一两剂就好了,再接着吃就不行了,就到了要么出别的变证,要么人体到了难受的时候了。所以说这都是些攻法。
“若亡津液”,《宋本》里是“若亡血”,实际上是一回事呀。因为这个条文前面,它论述的对象是“凡病”,指的面相当宽,这个地方为什么要写上这个呢?刚才我们说了,你要用得对的话,就是攻法也不会伤人的,这些个攻法在好多病里面是合适的、是正治。但我说的不是那意思,后面就给你加了一个进一步的说明,避免你会想到那上面去,避免你理解这里面可能包括正治,我强调的不是那个。所以特别给你说,汗吐下之后,又亡血,又亡津液的,就是说已经伤了人了。
“阴阳自和则必自愈”。这个“阴阳自和”是什么意思?这不是单纯指的脉象的问题,我们可以把他笼统的理解为没有明显的疾病反应了,人显得非常平和了。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换句话说他没有明显的病症,他就会自愈了,“必自愈”嘛。
这个“必自愈”本身就包含了两层意思:一层意思就是这个病可以自愈,这论述的是误治以后也能愈病的一种特殊情况。如果每次误治都能病愈的话那就没必要作这种论述了,这本书也就没有用了。
第二层意思就是,一旦你给他用了攻法,治疗了以后他反倒是没有疾病反应了,人还感觉挺平和挺好的,这种情况下就不要再治了,不要妄加治疗了。
历代对这个条文的解读,都有些或左或右的出入。大部分都是刚才我强调的这个问题,说这里论述的是经过正确的治疗以后出现了阴阳自和,这么解释的不是一个人,好多,你可以去翻一翻书。因为他们从病理上想不通,为什么误治还会愈病,而且都是些攻法,在临床当中他又没有经历过,那么怎么办呢?他就曲解。但是他不想想如果是正治可以好病的话,后头的阴阳自和必自愈这句话还有什么意义?
举个例子,比如这个人得的是大承气汤证,让他喝了大承气汤病就好了,这本身就是意料之中的事,合情合理的事,根本就不存在“阴阳自和必自愈”的问题。这不废话吗?人家不是说的这个意思,他肯定得有他的道理。既然是这样肯定,最起码他在临床当中不止一次地遇到过这种情况,我们后面再作一个讨论。
我们先作一个小结:凡疾病,如果使用发汗或涌吐或泻下的等攻的方法治疗,都会损失人身的津液和血液,如果人体出现的所有症状都基本消失的这种情况,可自行痊愈,不必再妄加治疗。这是这个条文大致的意思。
现在再提出前面的问题来,为什么误治反倒是可以愈病,反倒可以把病治好了呢?
我在这跟大家等于说是借题发挥。我们在这一条不讨论这个问题的话,在其他条文讨论就不太合适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而且现代医学还没有这个概念的。
这么一个可以被临床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一套东西,就是这个第 58 条,如果你按正确治疗的话,首先就带出一个问题来,逻辑上讲不通,误治了而且又明明地给你说的很清楚,伤着人了。为什么病还会能好?咱们现在先从一个很特殊的情况说起,心理学家作过这样的调查,专门去调查那些死过一次又活过来的人,比如交通事故,比如休克过了以后或者不管有什么特殊的病症或者经历的,就是说他死过一次,死了一两个小时或者说十几分钟,后来又经过抢救或者什么他又过来了。人临死的时候他在想些什么?他是个什么样的感觉?他们去找各式各样的人去走访。最后得出来的结论让人惊讶,所有死过一次的人都说,临死以前的感觉就是上天堂的感觉,浑身有一种轻松感,很舒服,不知不觉就过去了。这是大多数人几乎都在说这个,这是一个很奇特的情况。
大家都会认为死是个很痛苦的事,而真正死过的人反倒是会说出这样的情况来。我们再说一个情况比他们更轻一点的,回光返照,这个我们在临床当中常见。长期卧床不起的危重病人在临终之前几个小时之内,他会出现回光返照,突然清醒了,脸色也很好,精神也很好,人也很明白,甚至他就开始要吃的,这个时候没有经验的家属,以为是不是要好了,有经验的医生知道这个人快不行了,所以这种情况出现多了,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回光返照。这和刚才假死以后的人的那种感觉,实际上是在不同的层面出现的相同的问题。
这是什么问题呀?这是人体彻底放弃与疾病的抗争了。我从小身体比较弱,自己慢慢调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好,一直到现在,我大概有一年多了不知道鼻子不透气是什么感觉,没感冒过,但是这样我是不是每天都特舒服呀?不是,也会今天觉得这有点不舒服,这会儿那还有点不舒服。但是返回去想想以前身体不好的时候,十年以前甚至二十年以前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曾经到过什么样?晚上躺那睡不着一下到下半夜的三点才能睡着,大家想那种失眠相当得痛苦,我跟他们开玩笑,说房间里面有几个蚊子,飞的是什么样的动静我都知道。现在如果再想想以前那种体质呀就没法想了,就是说现在最不行的时候比那时最好的时候也要好多了。就跟抽烟一样,平时吸 5 块钱一包的,后来换成 10 块钱一包的烟,你会觉得这烟比 5 块钱的好多了,你抽上三五个月以后,你一点也不觉得它好了,但是要返回去抽 5 块钱的烟那你就不行了,这东西能抽吗?道理是一样的,都是相比较而言。
但人体是另外一种情况,人活着的时候他在不停地调整自己,去适应环境,去调整自身的内环境的平衡,在这个调整的过程当中,总是有这样那样的一点点不舒服,人其实上就是这样的活着。但是一旦不去调整了,把所有的能量都去濡养你的精神,你会短时间的出现非常舒服的一种感觉,这就有点像毒品,服了以后为什么人会那么的亢奋呀?它阻断你的神经让你感觉不到你身上的那些痛苦了,有的毒品就近似于麻醉剂了。
从这个意义上深入去看,就说现在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抗生素治感冒,因为这个事太明确了,人家抗生素的发明者明文给你说“抗生素不能治感冒”,国外绝对禁止用抗生素治感冒,实际上我们国内也不允许用抗生素治感冒,但是临床当中却比比皆是,都用抗生素,用抗生素治感冒的。
它确实能治吗?怎么治的呢?如果不用抗生素的副作用反倒是没法解释了,实际上是用抗生素的作用把人体的抵抗力降下来了,人体不去抗那个病了,把人体肌表抗病的能力给收回了,没有那个能力了。用抗生素把它(那个副作用换句话来说就是毒)毒害的没有那个能力了,看起来好像没有这部分疾病了。
到这儿大家就容易理解,为什么用攻伐的方法反倒是有时候能愈病,看抗生素治感冒你就明白了。有个有意思的事儿,美国的孟山都公司,中国人恐怕 96%的人不知道梦山都公司是个什么样的公司?但是很多人都在用他的产品,从小就用,糖精就是这类公司生产的产品。这类的公司专门出这种东西,就是说打擦边球,说它的东西是毒品也不能说它是,但是副作用很大,而且还让你有依赖感。像糖精到现在恐怕还有人在用,对人肯定是很不好了,但是它甜啊。所以这种公司很低调,从不做宣传,用户不知道,但是它这里边利益牵扯到,它有市场就能卖啊,它也不告诉你真相,而且利润还很高。低调是因为说得不好听点,就是不光彩。
但是抗生素在医学里面瞒是瞒不过去的,都知这个副作用大,国外拿抗生素跟杜冷丁一样对待,不管多重的病,要是需要用抗生素的话,必须得经过院长签字。唉,不知怎的慢慢地形成了社会上都在用抗生素治感冒呢?这里面的原因其实很值得分析。可是从技术的角度来说,它能通过降低你的抵抗力,把你的感冒症状消失了,而不致于让你出现其他的病症,这一点比中药还高明。
大家想想,你要是用别说是大承气汤了,小承气汤你治个感冒试试,非把人泻坏了不可。偶尔会遇到病人吃了一次,拉了两次,拉了二次感冒症状好了,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啊,这个条文里面论的就是这个。可是不能老用这种办法,不一定多少病人里头你能碰上一个。但是抗生素类几乎是100%,也不是100%,好多体质比较好的孩子,输了有时候说好像有反应,输得严重的,有的还得败血症的。
这一条有着特殊的意义,我们应该去深入地去理解,把条文理解好了以后,你可以举一反三的迎刃解决好多问题。这是第 58 条。
如果按《宋本》的顺序,接下来学习的是第 59 条,实际在《康平本》上,第 59 条、60 条、第 61 条这三条在第 80 条中,是第 80 条的其中的内容。显然这是在整理的时候把它给挪过来的,咱们一直在关注着《康平本》和《宋本》的区别,这个地方是很重要的一个点。我一直在跟大家强调,从《宋本》和《康平本》的区别上,我们能够明显地看出来,后人对《伤寒论》这本书的态度是非常严谨的,包括一些错字都保留下来了,像这么整段的文字把它给调整位置,这种的情况,根据我们现在知道的史料来看,恐怕只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王叔和做了第二次的整理。这个观点呢我是说了好几次了,形成这个观点是我在校对的过程当中逐渐地认识到的,我以前压根就没有这种概念,历史上也没有任何人这样解释过,根本就没有这一说。但是我在整理的过程当中,这些问题它得有一个着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第 80 条里边的一部分内容为什么挪到第 58 条下边去?从内容上来看好理解,他是把相同类似的条文集中到一块了,都是太阳病误治以后的。但问题是谁做这样的事儿,谁可能会做这样的事儿?根据我们现在知道的情况,只有王叔和。而且是他在第二次整理的时候。如果他是一开始就这样的话,我们看到的《康平本》就应该是这个样子。所以说他第一遍整理了《康平本》,后来觉得不尽兴又整理了第二遍。第一遍的时候加上了《伤寒例》,整理第二遍的时候又加上了他的那个《平脉辨脉》,后边还有,还有一大块子,就是那个《辨可与不可》。应该说他整理本身也是有收获的,经过第一次整理完了以后,和临床体悟,后来又发现了有好多他自己觉得不尽兴的地方,觉得不到位,又进行了第二次整理。在第二次整理的时候他把这三条条文,也就是把 80 条里边的一部分内容调整到了第 58 条的后面,就形成了《宋本》这种情况。这种解释最合情合理,要不然你反倒是你没法去解释。《宋本》我们现在可以把它叫做官方本,因为这是经过宋代的校正医书局校正过了,而且宋代那时离汉代也不说特别远,所以说能够明显地看出来,后人对这些文字内容是相当相当得严谨,能做这样调整的,后人是没有人做的,只有一个可能性就是王叔和,他做了这样的调整。
关于这三条呢等我们学到 80 条的时候,就一并把它给学习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合法的股票配资平台,摩根证券,股票配资在线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