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竟上演留学生特权大戏,中国学生被印度留学生无故暴打,向校方反映却遭冷对待。涉事印度留学生周日(27日)顺利离境回国,始终没有受到校方处分或公开道歉。
我们先来看事件发生经过。
7月3日晚,一名复旦大学数学系本科生在校园健身房附近正常行走时,突然遭到一名留校印度籍学生无故锁喉殴打。受害者当场报警并通过校医院和市中心医院进行伤情鉴定,完整的报警记录和验伤单都已呈交给校方。然而,至今已超过三周,校方仅以等待警方调查为由,始终未就校内安全管理或学术纪律做出任何实质性回应,涉事学生更在7月27日顺利离境回国,始终没有受到校方处分或公开道歉。
整个事件的进展之所以引发舆论热议,首先源于校方在处理节奏和方式上的明显双标。
回看去年法学院一名本土学生因校园冲突打伤老师的事件,当时校方在事发后48小时内即发布通报,对涉事学生给予严肃处分并要求公开道歉。相较之下,这次对中国同学的殴打案不仅压制了公开信息,学生反映多次通过邮件和电话找校方国际暑期学校办公室,却每次被告知“需等待警方结果”“校方无处理权限”,官僚推诿之辞险些让人怀疑是为了给肇事者赢得时间脱身。
7月3日报案,7月4日验伤,7月10日警方立案,7月27日肇事留学生离境,7月30日校方声明,至今未有实质性后续;事发一个月过去,复旦大学依然没有给出明确处理结果,更没有对外公布任何纪律审查或申诉渠道。这样的处理节奏不仅打击了受害者的信心,也让全校师生对校园安全与平等原则产生质疑。
回看整件事,最扎心的不是打人 18 秒,而是之后 24 天的沉默。沉默让受害者错过了校内调解窗口,也让施暴者拿到了离开中国的机票。更尴尬的是,复旦去年还在招生宣传片里打出“自由而无用”的校训,如今却给人“自由而免责”的观感。学生被打,学校先想到的不是校规,而是项目 KPI;外交部发言人一句“继续关注”,听上去更像体面告别。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被打的是留学生,校方还会等吗?
舆论场里那句“印度洋也是洋”,此刻有了新的注脚:在印度洋能翻起浪,在复旦却只能留下一圈涟漪,然后归于平静。
合法的股票配资平台,摩根证券,股票配资在线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